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钱坛子
人物介绍
潘乃奇,一级编剧,青年导演,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、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。创作作品有川剧《医·生》《武·生》《西游·心途》《榕荫记》《琵琶声声》、京剧《新声》、舞剧《努力餐》、话剧《小镇琴声》《宽窄人家》《川西坝上》《奔向爱》、杂技剧《东方有竹》、木偶剧《高机与吴三春》、沉浸式戏剧《名楼盛宴》《微光》《曙光》《星光·1953》等,作品曾获得多项舞台艺术类奖项。
潘乃奇
从舞剧《努力餐》中充满巴蜀烟火气的川菜,到川剧《榕荫记》钱坛子里见证民生情怀的榕树,再到京剧《新声》用戏曲元素体现地域文化交融,知名编剧潘乃奇的作品始终带着鲜明的四川印记。近日,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,潘乃奇坦言:“艺术源于生活,我们做的方方面面的工作,都是围绕着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来展开的。创作必须得扎根本土。即使在架空世界,如果没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的呈现,也是没法让观众共情的。”
扎根本土
让故事从生活里长出来
最近,成都接连上演了由潘乃奇编剧的三部戏剧作品。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类作品,《努力餐》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,营造了浓郁的市井气息与烟火味道——在竹制桌椅旁穿梭来去的店小二、功夫茶、川剧变脸、掏耳朵、洗脚、擦鞋,以及水煮鱼、麻婆豆腐等,展现了独特的四川文化。
舞剧《努力餐》
川剧《榕荫记》以四川犍为李拔馆门口的大榕树为核心意象,塑造了一位如榕树般扎根大地、恪尽职守、一心为民的古代循吏形象;京剧《新声》则在保持京剧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,大胆融入川剧元素及现代表演元素,以新颖的叙事结构和舞台呈现,讲述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与传承。
川剧《榕荫记》
京剧《新声》
在潘乃奇看来,她的作品之所以充满浓郁的本土气息,源于对“艺术源于生活”的深刻践行——讲述四川的故事,有必要用四川的元素、四川的艺术语言来支撑,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“自己的生活”,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。
采访中,潘乃奇强调,这些元素并非刻意堆砌,而是从四川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。“要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中汲取灵感,让他们觉得这是‘我们自己的事’。”她以《努力餐》舞台上的八仙桌、条凳、厨房烟火气等为例,表示:“创作需要有这些生活场景,脱离了具体的生活细节,故事就会变得空洞,无法让观众共情、共鸣。”
川剧《西游•心途》
三个坚持
“守正-创新-突破”
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,潘乃奇始终有“三个坚持”——坚持厚植传统,深挖川剧;坚持立足戏曲,多元实践;坚持融合传播,同频时代。这也是她在“守正-创新-突破”的实践路径中,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。
潘乃奇解释,作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团队中的一员,她从初入行起,就一直专注于学习川剧、京剧等戏曲的精髓,从程式唱腔到美学逻辑,一点点夯实传统功底。“戏曲是基础,不懂传统的话,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。”她将“守正”视为对传统文化的“寻根”,“唯有扎稳根基,才能谈后续的创新。”
在研究传统戏曲的同时,潘乃奇还不断探索传统与当下的连接点。不管是早期的实验川剧《断章》,还是戏歌《川流不息》《成就每一个梦想》,她一直在尝试将戏曲元素与时代主题相结合。“不是说传统的就不做了,而是在守住‘基本盘’的同时,做些‘更好玩’的内容,让自己的作品更贴近当下审美。”
潘乃奇还将传统文化融入沉浸式戏剧,如在河南洛阳驻场演出的沉浸式戏剧《曙光》,就融入了豫剧元素。“在地性是我很在乎的,因为每个作品都该有不可复制的特点。”在她看来,脱离地域文化的作品会“泯然众人”,就像她喜爱的粤语音乐剧《大状王》,将粤剧唱腔、数白榄(粤语快板)等岭南艺术元素,与交响乐、电子乐、说唱摇滚进行跨界碰撞。“即便观众听不懂其中的粤语,也会被浓郁的地域特色吸引,这正是本土文化的魅力所在。”
话剧《宽窄人家》
质量为王
好作品要打磨更要“被看见”
近年来,潘乃奇从川剧出发,兼顾京剧、浙江瓯剧、广西彩调剧等多剧种创作。其中,彩调剧《木匠哥的钢琴梦》选段亮相2024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,木偶剧《高机与吴三春》入选2025年中国戏剧节展演。
谈及创作多年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,潘乃奇坦言:“不变的是对作品接地气、链接市场的追求。”她始终希望作品能反映社会问题,与大众产生现实联结,而非单纯完成演出任务。如《断章》探讨婚恋与金钱观,《琵琶声声》聚焦年轻人就业选择,《榕荫记》聚焦循吏李拔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理念,《努力餐》呈现仁人志士们解决大众吃饭问题的初心。“不同年代的问题逻辑是相通的,作品能折射这些体现‘民生’的问题,方便能让观众觉得‘与我有关’。”
川剧《榕荫记》
“变”的则是潘乃奇在创作心态和创作视角方面的成熟。“年轻时不够稳重,会过于追求舞台的形式感、样式感,对细节打磨不够。”如今的她,会将剧本打磨得足够成熟再搬上舞台。她也热心关注社会现实问题,希望通过作品聚焦社会痛点。“作为创作者,我们有责任主动提出这些话题,就像《我不是药神》《第二十条》直面问题并推动改变,这才是作品的力量。”
什么是好作品,如何成为好作品?在潘乃奇看来,关键在于“质量为王”和“给作品时间”。
“经典为什么好看?因为演了数十年、上百年,不好的部分都磨掉了,留下的都是观众愿意看的。”她认为,主创团队及出品方要为内容质量负责,观众也要给作品成长的空间。“好作品是‘演’出来的,也是‘磨’出来的,多演常新,才能既服务社会,又创造价值。”
同时,作品还需要“被看见”——“有的作品连售票信息都搜不到,观众怎么走近?传播和推广同样重要。”接下来,潘乃奇将持续深耕本土文化,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、对话时代的戏剧作品。
图据受访者钱坛子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